If U Can

Friday, July 22, 2005

Blog

錢途」看好的新媒體?解讀Blog全球旋風!
台灣人稱它「部落格」,中國人稱它「博客」;當今全球所有40歲以下的人都關注它,因為眼前3,100萬個Blogs正改變著所有的商業潛在機會、既有的政治權力,以及全世界的媒體!

《數位時代雙週》採訪.撰文/史倩玲

它是一種現象與力量,正席捲全球,蔓延速度驚人,但卻仍沒有人能篤定預言它的「前途」或「錢途」。


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小看它、忽視它、輕視它,如同九○年代IBM小看了PC、微軟忽視了Internet、摩托羅拉輕視了GSM手機,那樣地讓不知名的競爭對手,踩著一個不知名的新技術乘風而起。


它的英文名字叫「Blog」,台灣翻譯成「部落格」,中國則叫它「博客」,「Blog」剛被二○○四年韋氏大辭典編輯委員會選為「年度之字」(word of the year),如果你在搜尋引擎Google上鍵入「b-l-o-g」這四個英文字母,你將會得到一億一千三百萬個鏈結網頁,這數字是美國總統布希的三倍。


中國清華大學博士候選人、博客中國網站董事長方興東指出,部落格最早的原型誕生於一九九三年,原本是一種網路過濾器(filter),功能僅限挑選一些網站,並做些簡單的介紹,一九九四年美國史瓦斯摩爾大學(Swathmore College)大學生霍爾(Justin Hall)建立了第一個Blog,然而卻因受限於技術,直到一九九九年「Blog」名稱正式出現時,全球也不過只有二十三個部落格。


但也在那一年,美國網路工程師威廉斯(Evan Williams)開發出方便市井小民自助架設部落格的網站Blogger後,和其它類似的網路服務商一舉帶動起「部落格全球風潮」,至今全球已經有三千一百萬個部落格(與加拿大一國人口相當),美國網路產業調查公司Perseus更預估,此一數字在微軟和雅虎相繼推出免費部落格設站服務後,預計到二○○五年底將再成長到五千三百萬個,也就是平均一天冒出四萬──當下每過一分鐘,就有二十八個新部落格在世界各地誕生。正由於風起雲湧的氣勢難擋,威廉斯所創立的公司Pyra Labs於前年被網路搜尋巨人Google買下,他也隨著Google上市成為矽谷的青年百萬美元富豪。
到底──Blog的人氣從何而來,它又將為商業世界和全球社會帶來哪些影響?

新世代的個人日誌
「Blog」來自英文「Web log」的簡寫,顧名思義,它的原始用途是網路高手們的「網上日誌」,以日期編年紀事,方便同儕回應。部落格普及化後,網友發現它在WWW網頁上好學好用,不僅可以容納長文字,包羅照片和影音串流,而且還可以互相鏈結,因此立刻便成為建立「個人網頁」的最佳解決方案,簡單容易上手的特性,讓它的數量以等比級數的速度向上增長。針對部落格旋風,加州網路公司Six Apart副總裁勒穆爾(Loic Le Meur)語出驚人的評論:「部落格是一種革命,是業餘者的復仇。」而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則將部落格看成是「電子郵件」、「BBS」、「即時通訊」(Instant Messenger,如MSN)三大服務後的「第四項」網路殺手級應用。二○○四年微軟年度CEO高峰會上,比爾蓋茲便首次提醒他手下的管理者:「部落格不具有電子郵件和網站的缺點,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商務交流工具。」


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陸霖分析部落格迅速普及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部落格不像以往的個人網站架設困難,「建部落格的技術門檻極低,你不需要會複雜的html語言,只要學會打字跟上網,就有能力架設自己的部落格,」鄭陸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,當初為了建自己的個人網頁(Homepage),不但得請懂得html語言的朋友幫忙架設,當網站功能不敷所需時,還要大費周章的更改網站設定。


容易簡單上手的特性,並不是部落格迅速普及的唯一原因。鄭陸霖指出,部落格的形式類似「私人佈告欄」,容許作者以較長的文章表達完整的概念,同時部落格上的「RSS」(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)訂閱程式,方便網友藉由簡單操作,即可在部落格內容更新時主動提醒,在在都使這個新媒體產生強大力量,「部落格就是個人的線上出版系統,」他一語中的地指出,這種「微型出版」的概念,扭轉了僅有大型組織才能對大眾傳遞訊息的傳統,當「出版」與「訂閱」的過程變得成本便宜,而且「成品」同樣美輪美奐,部落格便呼應著二十一世紀個人主義時代「喊出自我」的潮流,迅速成為網路世界的狂迷現象。

純真無私的新媒體?


為什麼部落格會具有影響力?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原初創生時的「真實、不作假」的特性,直接衝撞由政府、企業和媒體「包裝」過的傳統資訊,也連帶挑戰了這些傳統資訊霸權的權威。
以政治影響力為例,當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與實習女助理陸文斯基的緋聞,最早便是透過美國部落格作者德拉吉(Matt Drudge)的網頁散佈出去,從而釀成「國際性」的事件。美國國會參議員多數黨領袖洛特(Trent Lott)因為公開支持大白人主義的同僚參選總統,被眾多部落格引經據典,考掘出眾多被封鎖的史料而導致下台。二○○三年,英美聯軍入侵伊拉克,召致全世界的反戰聲浪,但其中最具殺傷力的,就是身處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眾多部落格所發出的現場新聞,徹底顛覆了美國官方所操縱的媒體形象,其中一位伊拉克青年部落格站長帕克斯(Salam Pax)除了獲得英國《衛報》(The Guardian)聘為正式記者,其網路日誌更出版成實體書。二○○四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,兩黨總統候選人運用部落格「私密、寫真、真誠」的媒介特性,紛紛建立自己的部落格來競爭選民的支持,卻反向地為部落格打開了應用的知名度。


在企業和社會層面,部落格帶來的影響力可謂五花八門,對個人而言,部落格是一個深度溝通的媒介,可以幫助願意吐露私密心情的企業家和創作者,快速建立外部認同的管道,對企業而言,部落格則意味著一種新型態的行銷、公關、測試消費者意向的強力工具。


「謝謝你污辱我!」這是柬埔寨前國王西哈努克(Norodom Sihanouk)在個人部落格上對訪客留言的回應,西努哈克不僅在部落格上分享他所喜愛的偶像、年輕時的風流軼事,當然也包括他對柬埔寨政局的看法,在去年底他宣布退位後,他對柬埔寨政治氣候的影響力卻有增無減,這全都來自他那個被CNN稱之為「全世界最多彩」的個人部落格。除了中南半島的國王,美國總統布希、通用汽車副總裁魯茲(Bob Lutz)、日本Livedoor社長堀江貴文、女星倉木麻衣,甚至連AV女優南波杏和金澤文子都擁有自己的部落格。一九九七年,韓國青年吳連鎬創立了精神與部落格類似的韓國網路新聞網站「Oh my news」,在二○○二年報導美軍駕車撞死兩位女學生之後,團結起韓國青年社會的反美運動,同時也在總統大選時發起網路動員,成功地將平民領袖盧武鉉拱上總統寶座。


以製作Flash軟體聞名的Macromedia(今年被Adobe購併),在三年前就設立好幾個員工部落格,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援服務,在二○○三年,當Macromedia推出一個慢得令人火冒三丈的軟體之後,公司裡的「部落客」立即從部落格上確認軟體需要修補,同時也透過部落格回應以消弭顧客的怒氣,快速幫公司渡過經營危機,「它真是個棒得不得了的預警系統,」資深副總裁海爾(Tom Hale)指出:「能迅速控制損害,就是帶來可觀利益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